详情

威县打造企业之家暨“服务企业110”平台改革发展新模式

文章类别 :新闻动态 2023-07-20 来源 :

今年以来,威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威县高新区”)产业发展捷报频传:1月,春立正达医疗器械及生物材料孵化园项目入选全省高新区2022年度优秀建设项目名单;2月,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威县生产基地项目启动,预计整车不日下线,将带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速发展;5月,总投资约132亿元的邢钢转型升级搬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宣布酝酿已久的特钢产业高标准起步;7月,河北利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河北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

图片

近日,位于威县高新区的河北利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食品级树脂车间操作设备进行生产。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永辉通讯员赵国华摄

走在威县高新区,随处可见正在紧张施工的工地厂房和新投产的项目,一片活力迸发、后劲十足的景象。今年1至5月,威县高新区在建项目94个,其中省重点项目7个,在全省25个高新区中分别排名第三、第一。

威县高新区为何能够吸引众多优质项目聚集?

“我们以改革优服务,擦亮了‘投资到威县,一切都好办’的金字招牌。”威县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忠祥介绍,该区为企业努力创造“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力争今年在全省开发区发展绩效专项考核中进入A类。

●一个平台,企业“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7月5日,记者走进威县高新区大楼,上千平方米的企业服务大厅非常敞亮。入口上方醒目标着“威县企业之家”6个蓝色大字,大厅内采取开放式办公,结合功能设置划为10个分区。

“这是我们重点打造的服务企业平台,从招商洽谈、审批服务、开工建设、要素保障、竣工投产到发展壮大等,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务,切实把高新区打造成为企业之家。”赵忠祥说。

据了解,威县以营造最舒心的市场环境、最贴心的政务环境、最暖心的金融环境、最安心的法治环境、最放心的信用环境等“五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今年3月将县企业服务中心搬至高新区,加挂威县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牌子,依托1个企业服务中心设置招商接待、审批验收、要素保障等10个子中心,26个部门涉企事务“一口办理”,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图片

近日,威县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太阳能集热管生产车间工作。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永辉通讯员赵国华摄

同时,按照线上线下“孪生”理念,优化提升“威企通”线上服务平台,对应开设10个线上板块,开通企业诉求“一键直达”功能,一般问题转相关部门限时办结,重大共性问题提请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营商环境评价中心全过程跟踪监督,实现企业诉求快速高效解决,让企业“上一个网,办所有事”。

“落户威县半年多来,我真切体会到企业服务中心‘一口办理’带来的好处,有什么问题和需求只管提,效率和效果没得挑!”河北格宝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臣发说。

该公司是威县县委书记去年从浙江宁波招引来的重点企业,主要生产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产品。项目从签约、租用厂房到设计施工、设备安装,企业服务中心全程帮办代办各种手续。项目在去年10月签约,今年春节刚过便开始批量生产,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两个多月。

于臣发告诉记者,他拿着自己的投资发展经历现身说法,不久前已说动南方两个生意伙伴到此投资建厂,“这么好的投资环境,我有信心帮着再引来一批家电链条企业。”

●两项改革,多个“婆婆”变为一个“娘家”

“随着‘一枚印章管验收’改革的推进,多个‘婆婆’管项目建设的情形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只有企业服务中心一个‘娘家’!”7月6日,河北智毂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贤向记者感慨。

智毂公司是一家业内知名的个性化订制铝合金轮毂加工企业,近年来订单不断增长,市场扩展到俄罗斯、阿联酋等国,24小时生产仍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企业服务中心主动帮忙落实新建厂房用地,从今年初项目开工以来进展顺利,特别是搭上了“一枚印章管验收”改革的快车,厂房主体完工验收提前了近4个月,待设备安装投产后将实现产能翻番,为企业加速发展打开空间。

去年以来,威县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工业项目验收环节多、手续材料多、审验时间长等痼疾,将多部门联合验收改为高新区独立验收,推进工业项目“一枚印章管验收”审批制度改革落实。

图片

日前,在威县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大厅,工作人员在为企业办理业务。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永辉通讯员赵国华摄

威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岳延博介绍,该县将工业项目建设过程监管和竣工验收涉及原7个部门的8个事项交由威县高新区管委会独立负责,通过简化优化相关流程和环节,验收时限由40余天缩短至2天。今年以来,已有9家企业高效办结竣工验收和不动产(房屋)登记手续,有50家企业正在享受“一枚印章管验收”改革监管红利。

创新行政执法综合监管改革,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威县经向上级备案,在威县高新区设立综合执法协调联络办公室,统筹组织有关执法单位对企业的执法监管活动。制定跨部门行政执法综合监管办法,每次执法检查前按照“两随机一公开”的原则由网上平台随机抽取企业及执法人员,持《入企检查通知单》开展检查,实现“多部门分散执法”向“一次检查、全面排查”转变,并落实“首违不罚、轻微不罚、非故意不罚”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任性执法”问题。同时,结合“企业宁静日”制度,今年以来入企执法检查频次较往年同期减少75%,深受企业好评。

●多重赋能,助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作为国内微生物肥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根力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借力“百校入威”行动,成功与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该团队研发的木霉真菌科研成果到威县高新区落地。

“我们采取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的方式新建了18万吨木霉微生物菌剂及有机肥项目,目前厂房已经完工,投产后我公司将率先开启‘细菌+真菌’的‘双菌时代’,为解决化肥使用过量带来的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开辟新路径。”根力多公司总经理黄鲲说。

这是威县高新区科技赋能的一个典型案例。

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威县高新区不断拓展延伸服务能力,多方位为企业赋能,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助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科技赋能。开发高校知识成果转化信息系统,集中开展校企技术合作对接路演、远程指导、线上洽谈等,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库和县域优质企业产学研深度对接。截至目前,已与77所高校、科研院所等签署合作协议131份。

政策赋能。创新开发惠企政策“计算器”,解决企业对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不会报的问题。收集6500余件惠企政策文件,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智能匹配,并将结果自动推送给企业,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截至目前,为109家企业精准匹配政策2600余项。结合智能匹配结果确定推荐目标,今年以来,帮助27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创新型中小企业。

金融赋能。打破政银企信息壁垒,通过政府搭台,促进银企双向推送和对接服务,优化金融要素供给。1至5月,全县金融机构为403家企业发放贷款26.81亿元,有效助力了企业经营和发展。(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永晨)

提升能级,当好“领跑者”

访威县县委书记兼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崔耀鹏

记者: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和邢台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威县高新区围绕提档升级确立了怎样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崔耀鹏:威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将高新区作为招商选资主战场、创新转型主引擎、改革开放主窗口、对接京津主平台、经济发展主阵地,举全县之力实施开发区能级提升“领跑者”行动,争创千亿级全省A类开发区。

记者:为加快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威县高新区在哪些新领域开展了探索,取得了什么新突破?

崔耀鹏:在招商项目上,创新组建119支驻外招商小分队,今年已签约引进项目76个,总投资152亿元,开工项目54个,总投资243.57亿元。特别是投资30亿元的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顺利实施,全市唯一投资过百亿元的邢钢搬迁项目奠基开工,招大引强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进一步深化与北京顺义区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威县·顺义”产业园协同平台能级,瞄准104家央企983家二级子公司,大力实施百支队伍进百家央企“双百”行动,先后对接各类央企134家,签约项目2个,已具备签约条件3个,拟在威注册子公司5个。在激发创新要素上,深入开展“百校入威”行动,与77所高校、科研院所等签署合作协议。创新开发惠企政策“计算器”,为109家企业精准匹配政策2600余项,为27家企业成功申报专精特新或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兑现奖补资金338万元,间接撬动银行信贷6000余万元。

记者:省委、省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威县高新区将如何抓好落实?

崔耀鹏:抢抓省政府批准“给予威县更大自主改革权限”重大机遇,全面打响“投资到威县,一切都好办”服务品牌。“一家中心搞服务”,创新设立全省首家县管单设实体企业服务中心,实现26个部门涉企事务“一口办理”“一键直达”;“一枚印章管验收”,整合原7部门8个事项由高新区独立实施竣工验收备案,现场查验由12个环节简化为3个,验收时限由40余天缩短至2天;“一支队伍管执法”,组建40人的综合执法队伍,建立统一指挥、多跨协同、联合联动的执法体系,实现“多头执法”向“一次体检、全面排查”转变。(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单厚军、王永晨)

图片

改善营商环境 创优政务服务

——威县高新区打造企业之家暨“服务企业110”平台改革发展新模式

走进位于威县高新区的企业之家,沉浸式的办公区域,“面对面”的优质服务,给人一种“家”的温馨。

威县于2021年12月成立全省首家县管单设企业服务中心(威县高新区管委会代管),线下设置政策咨询、市场营销、审批验收、要素保障等6个窗口,线上开通“威企通”平台,设“四库六平台”,实现26个部门涉企事务“一口办理”“一键直达”,打造出企业服务中心1.0版本。

2023年3月,以企业服务中心为服务企业总枢纽,创新设置10个二级服务中心作为服务企业的主阵地,打造“服务企业110”平台,按照线上线下“孪生”理念升级“威企通”平台,打造企业服务中心2.0版本,实现企业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加挂“威县企业之家”牌子。

“我们牢固树立‘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制定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跨部门行政综合执法、企业宁静日等多项制度,精准服务企业,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威县县委书记兼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崔耀鹏说。威县企业服务中心的成立,有效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解决了企业难题、优化了营商环境。威县获评2022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A类县。

线上线下优服务。开设1000平方米的企业服务大厅,打造企业服务“110”模式,依托1个企业服务中心设置10个二级子平台(招商接待、审批验收、金融赋能、法律赋能、政策赋能、科技赋能、市场营销、要素保障、行政综合执法和营商环境评价),相关单位入驻大厅集中服务,均独立设置沉浸式办公区域,提供“面对面”优质服务。按照线上线下“孪生”理念,升级“威企通”服务平台系统,对应开设10个线上板块;开通企业诉求“一键直达”功能,一般问题转相关部门限时办结,重大共性问题提请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县委督考服务中心全过程跟踪监督,实现企业诉求快速高效解决。

改革举措提速度。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简化承诺事项、明确开工条件、允许先建后补等进行持续优化,企业只要符合有地、自愿签订承诺书、没有失信记录或已修复,实现“拿地即开工”。“一枚印章管验收”改革,实行多部门联合验收为高新区独立验收,将原7部门8个事项整合后交由高新区实施,独立出具验收意见书,同步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验收时限由40余天缩短至2天。“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在高新区专设综合执法协调联络办公室,建立统一指挥、多跨协同、联合联动的执法体系,做到“首违不罚、轻微不罚、非故意不罚”,实现“多部门分散执法”向“一次检查、全面排查”转变。

2023年4月,北京宣荣印钞耗材项目因开工建设需新开厂区路口,接通建设用水、用电等。威县企业服务中心将企业诉求转城管局、水务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后,3个工作日解决接水、道路开口问题并拿出接电方案,7个工作日内完成接电施工。

诉求机制惠企业。建立企业诉求限时办结机制,推行“137”限时办结机制,即“简易事项”当场即办,做到“事不过夜”;“复杂事项”由相关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对“重大事项”由企业服务中心提交分管县领导,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企业诉求登记销号机制,将企业诉求统一录入“威企通”平台,全过程评价,办结一件、销号一件、评价一件。对响应诉求不及时、办事敷衍、推诿扯皮等,严肃追究责任。建立部门之间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以县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协同联动,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

2022年3月,上海嘉孚力实业有限公司因扩大生产规模,急需租赁厂房,威县企业服务中心得知后,当天即在厂房资源库中筛选出合适厂房,帮助洽谈租金事宜,代办营业执照、项目备案、环评等手续。2022年6月,该公司生产线投入试运行。

精准措施强保障。制定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举措,建立由分包县领导、分包单位和助企服务员组成的助企服务队伍,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通过定期开展科技创新、金融对接、税收服务等领域助企成长专项行动,破解企业共性问题;通过对企业个性问题开展“一对一”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计划。制定“企业宁静日”管理保障举措,明确每月1日至10日、15日至25日为“企业宁静日”,对“四上”企业原则上不得开展各类现场执法检查活动,同步由纪委监委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建设“五能队伍”打造便利服务体系,统筹高新区、县企业服务中心和16个乡镇,在乡镇政务大厅开设企业服务专区,打造了一支由42人组成的,能讲清企业需求、能梳理政策清单、能提供代办服务、能协调解决问题、能提出意见建议的“五能”复合型服务队伍。

威县组建企业服务中心的改革做法,拉近了企业和政府距离,促进和保障了企业发展。先后180余次为企业精准提供审批服务,办理登记224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45个、其他许可89个。收集6500余项惠企政策文件,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2600余次智能匹配、13000余次主动推送,成功申报27家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兑现奖补资金338万元。累计为百余家企业解决具体问题550项。建设威县优质产品集成库,在同质同价情况下,推动县内企业优先使用本地产品,扩大产品销路。累计解读11家金融机构89项产品、汇集1万余家企业信息、发布100余项优质工业产品。今年1-5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共向403家企业发放贷款26.81亿元。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库”和“县域优质企业”产学研深度对接,与77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131份。2022年以来,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9家。(赵国华、孟令亚、吴侃)

图片

图片